vue开发项目完全指南

转载自: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8619576

这篇文章总结了vue项目的所遇到的问题,包括跨域、用户认证、接口统一管理、路由配置、兼容性处理,性能优化等内容。

项目github地址 :

  • 前端 https://github.com/huangyangt…
  • 后端: https://github.com/huangyangt…

  1. 一、环境依赖安装
    1. node环境
      1. node和npm环境的安装
      2. 为npm更改源
        1. 使用cnpm代替npm
        2. 为npm更换源
      3. 管理(更新)nodejs的版本
        1. 使用n管理nodejs版本
      4. package.json文件详解
    2. vue脚手架
      1. vue-cli2.x安装
      2. vue-cli3.x安装及配置(仅供参考)
  2. 二、开发
    1. 前后端交互报文定义以及数据api接口
      1. 前后端交互报文定义
      2. 项目中使用的后台api定义如下
        1. 测试api是否可用
        2. 注册
        3. 登录
        4. 获取当前用户信息
    2. 项目文件介绍
      1. 整个文件介绍:
      2. src目录介绍
    3. 跨域、axios配置与api管理
      1. 配置跨域
      2. 生产环境去除/apis前缀
      3. api统一管理
    4. 路由配置
      1. 最简配置
      2. 配置路由懒加载
      3. 配置history模式
    5. 权限管理
      1. token验证
      2. 对页面的访问权限
    6. 将界面交给第三方UI库
      1. iview的安装与引入
        1. 安装
        2. 按需引入组件
        3. 自定义主题
    7. 兼容性处理
      1. 对ie8及以下浏览器的跳转处理
      2. 兼容ie9
        1. ES6兼容
  3. 三、优化
    1. webpack3.x优化打包速度
      1. 替换代码压缩工具
      2. happypack开启多核构建项目
      3. hardSourceWebpackPlugin节省70%的时间
    2. webpack3.x优化首屏加载速度
      1. mac/linux安装
        1. nginx常用命令
        2. nginx配置静态文件服务器
        3. 优化首屏加载速度
      2. 预渲染
        1. 预渲染注意事项
      3. 配置gzip压缩
  4. 四、部署
    1. nginx配置反向代理
    2. 持续部署
      1. jenkins安装与启动
      2. jenkins初始化
      3. 创建任务
      4. 安装插件
      5. 实现git钩子功能
      6. 实现自动化构建

一、环境依赖安装

node环境

node和npm环境的安装

根据以下教程安装,然后设置好环境变量

http://www.runoob.com/nodejs/…

视频教程 http://github.liaoxuefeng.com….

centos如果装不上看这里:https://www.rosehosting.com/b…

为npm更改源

npm默认使用的源的服务器在国外下载速度慢,所以需要更换源

以下两种方法任选一种

使用cnpm代替npm

参考链接:https://npm.taobao.org/

1
2
3
4
5
# 安装
npm install -g cnpm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安装完cnpm,之后再按照依赖就要使用cnpm
cnpm install [包名]

为npm更换源

参考链接 https://segmentfault.com/a/11…

修改源为淘宝的源

1
npm config set registry http://registry.npm.taobao.org/

我们在发布自己包的时候需要将官方的源改回来

1
npm config set registry https://registry.npmjs.org/

管理(更新)nodejs的版本

切换nodejs版本有两种方式,分别是nvmn,n更简单推荐使用

使用n管理nodejs版本

参考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c64...

官网 https://github.com/tj/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安装
npm install -g n

#使用n下载所需node版本
n 版本号
#下载最新版本
n latest
# 切换版本
输入 n,
然后选中所需版本
#以指定的版本来执行版本
n use 7.4.0 index.js

linux使用n安装新版本nodejs之后,如果node -v还是原来的版本,那么就需要改变一下环境变量

1
2
3
4
vim .bash_profile
export NODE_HOME=/usr/local #NODE_HOME改成新版本nodejs安装的目录,如果找不到,find / -name node
export PATH=$NODE_HOME/bin:$PATH
export NODE_PATH=$NODE_HOME/lib/node_modules:$PATH

修改环境变量参考:https://blog.csdn.net/yi412/a…

package.json文件详解

参考文档 http://javascript.ruanyifeng….

vue脚手架

vue-cli目前已经更新到3版本,vue-cli3把webpack相关的配置隐藏起来了,所有的配置都在vue.config.js文件夹中,所以使用vue-cli3需要的webpack水平较高,建议使用vue-cli2

vue-cli2.x安装

参考链接:https://github.com/vuejs/vue-…

安装:

1
npm install -g vue-cli

用法:

1
$ vue init < template-name > < project-name >

例:

1
$ vue init webpack my-project

目前可用的模块包括:

  • webpack - 一个功能齐全的Webpack + vue-loader设置,具有热重载,linting,测试和css提取功能。
  • webpack-simple - 一个简单的Webpack + vue-loader设置,用于快速原型设计。
  • browserify -全功能Browserify + vueify设置用热重装载,linting&单元测试。
  • browserify -simple - 一个简单的Browserify + vueify设置,用于快速原型设计。
  • pwa - 基于webpack模板的vue-cli的PWA模板
  • simple - 单个HTML文件中最简单的Vue设置

vue-cli3.x安装及配置(仅供参考)

vue-cli3x的官方文档:https://cli.vuejs.org/

Vue-cli3 中vue.config.js文件配置参考文档:https://cli.vuejs.org/zh/conf…

Vue CLI 的包名称由 vue-cli 改成了 @vue/cli。 如果你已经全局安装了旧版本的 vue-cli(1.x 或 2.x),你需要先通过 npm uninstall vue-cli -gyarn global remove vue-cli 卸载它。

安装

1
npm install -g @vue/cli

安装了vue-cli3如果还想使用vue-cli2的init功能,需要安装一个桥接功能

1
npm install -g @vue/cli-ini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 vue.config.js 配置说明
//官方vue.config.js 参考文档 https://cli.vuejs.org/zh/config/#css-loaderoptions
// 这里只列一部分,具体配置参考文档
module.exports = {
// 部署生产环境和开发环境下的URL。
// 默认情况下,Vue CLI 会假设你的应用是被部署在一个域名的根路径上
//例如 https://www.my-app.com/。如果应用被部署在一个子路径上,你就需要用这个选项指定这个子路径。例如,如果你的应用被部署在 https://www.my-app.com/my-app/,则设置 baseUrl 为 /my-app/。
baseUrl: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 : "/",

// outputDir: 在npm run build 或 yarn build 时 ,生成文件的目录名称(要和baseUrl的生产环境路径一致)
outputDir: "dist",
//用于放置生成的静态资源 (js、css、img、fonts) 的;(项目打包之后,静态资源会放在这个文件夹下)
assetsDir: "assets",
//指定生成的 index.html 的输出路径 (打包之后,改变系统默认的index.html的文件名)
// indexPath: "myIndex.html",
//默认情况下,生成的静态资源在它们的文件名中包含了 hash 以便更好的控制缓存。你可以通过将这个选项设为 false 来关闭文件名哈希。(false的时候就是让原来的文件名不改变)
filenameHashing: false,

// lintOnSave:{ type:Boolean default:true } 问你是否使用eslint
`lintOnSave`: true,
//如果你想要在生产构建时禁用 eslint-loader,你可以用如下配置
// lintOnSave: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是否使用包含运行时编译器的 Vue 构建版本。设置为 true 后你就可以在 Vue 组件中使用 template 选项了,但是这会让你的应用额外增加 10kb 左右。(默认false)
// runtimeCompiler: false,

/**
* 如果你不需要生产环境的 source map,可以将其设置为 false 以加速生产环境构建。
* 打包之后发现map文件过大,项目文件体积很大,设置为false就可以不输出map文件
* map文件的作用在于:项目打包后,代码都是经过压缩加密的,如果运行时报错,输出的错误信息无法准确得知是哪里的代码报错。
* 有了map就可以像未加密的代码一样,准确的输出是哪一行哪一列有错。
* */
productionSourceMap: false,

// 它支持webPack-dev-server的所有选项
devServer: {
host: "localhost",
port: 1111, // 端口号
https: false, // https:{type:Boolean}
open: true, //配置自动启动浏览器
// proxy: 'http://localhost:4000' // 配置跨域处理,只有一个代理

// 配置多个代理
proxy: {
"/api": {
target: "<url>",
ws: true,
changeOrigin: true
},
"/foo": {
target: "<other_url>"
}
}
}
};

二、开发

以下内容依赖环境为 : vue-cli 版本2.9.x

项目github地址 :

  • 前端 https://github.com/huangyangt…
  • 后端: https://github.com/huangyangt…

安装完以上依赖后,就可以开始一个项目了,我们先看下后端api的定义

前后端交互报文定义以及数据api接口

前后端交互报文定义

请求

1
2
3
4
5
6
http request header{ //除登录注册以外的请求,发起请求时要在请求头中加入token
authorization:jwt
}
http request body{

}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http response header{

}
http response body{
code:业务处理状态码
msg:业务处理描述
token:jwt token
data:业务数据
}

项目中使用的后台api定义如下

1
注:服务器端的host为118.24.85.97,端口为22222

测试api是否可用

  1. uri: http://118.24.85.97:22222/api
  2. 描述:测试接口是否能用,能用的话返回 ‘API WORDS’字符串
  3. 请求类型 GET
  4. 请求参数 无
  5. 返回值 {‘Api Works’}

注册

  1. uri: http://118.24.85.97:22222/api/users/reg
  2. 描述:注册
  3. 请求类型 POST
  4. 请求参数
序号 参数名 是否必填 描述
1 name y 用户名
2 pass y 密码
  1. 返回参数 不重要

登录

  1. uri: http://118.24.85.97:22222/api/users/login
  2. 描述:登录
  3. 请求类型 POST
  4. 请求参数
序号 参数名 是否必填 描述
1 name y 用户名
2 pass y 密码
  1. 返回参数
序号 参数名 描述
1 msg ok
2 token 用于验证用户身份的token

获取当前用户信息

  1. uri: http://118.24.85.97:22222/api/users/current
  2. 描述:获取用户信息
  3. 请求类型 GET
  4. 请求参数 无
  5. 返回参数
序号 参数名 描述
1 id 用户id
2 token 用于验证用户身份的token

##初始化项目

在终端中输入

1
vue init webpack vue2_template

然后会有一些选项让你选,按照项目需求选择,例如我不需要eslint,unit test,就可以选No,现在选no将来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自己安装

安装完成之后,按照提示切换到相应目录,执行相应指令,然后在浏览器打开网址,这样一个简单的vue项目就启动起来了

项目文件介绍

整个文件介绍:

注意:

  1. 开发主要使用src文件夹
  2. webpack的配置文件配置文件详解看这里:https://segmentfault.com/a/11…
  3. package.json配置详解 http://javascript.ruanyifeng….

src目录介绍

首先在src目录下新建一个文件夹views,用来放我们的主要页面,然后在assets文件夹中建立fonts styles imgs,用来存放相应的资源,建完之后,文件夹如下

跨域、axios配置与api管理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使用axios进行数据请求

axios中文文档: https://www.kancloud.cn/yunye…

1
2
# 安装axios
npm/cnpm i axios -S # -S 指安装到package.json中的dependencies中

安装完成后,我们要在main.js中引入,然后测试一下是否成功引入

1
2
3
4
5
6
//main.js文件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axios.get('https://api.github.com/users?since=10') //使用github接口做一下测试
.then(res=>console.log(res))
.catch(err=>console.log(err))

浏览器显示以下信息,说明引入成功

github提供的接口配置了cors,所以我们能够能够在浏览器正常访问到,但cors兼容性最低到ie10,而且后台不一定会配置cors,所以在开发时我们需要配置一下跨域

参考链接:

  1. cors详解 http://www.ruanyifeng.com/blo…

配置跨域

参考文档:https://segmentfault.com/a/11…

先找个没有设置cors的api使用axios访问一下

1
2
3
axios.get('http://118.24.85.97:22222/api')
.then(res=>console.log(res))
.catch(err=>console.log(err))

浏览器会因为同源策略报错

下面进行跨域的配置

配置目录 config/index.js 13行

1
2
3
4
5
6
7
8
9
proxyTable: {
'/apis':{
target:'http://118.24.85.97:22222',//后台地址 proxyTable 把/apis映射成target 即 /apis=http://118.24.85.97:22222
changeOrigin:true,//是否跨域
pathRewrite:{
'^/apis':''
}
}
}

再进行访问数据时就要在接口前面加上/apis(/apis就相当于http://118.24.85.97:22222)

1
2
3
axios.get('/apis/api')
.then(res=>console.log(res))
.catch(err=>console.log(err))

然后就发现浏览器访问成功了

proxyTable原理:跨域是浏览器禁止的,服务端并不禁止跨域 ,所以浏览器可以发给自己的服务端然后,由自己的服务端再转发给要跨域的服务端,做一层代理。proxyTable使用的是http-proxy-middleware中间件,内部用的是http-proxy

以上配置的跨域是开发环境下的,在生产环境就自动失效了,而且这样配置我们开发时访问接口时,都要写成/apis/xxx/xxx格式,在部署到服务器中时,我们要把/apis拿掉,才能访问到正确的url。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开发环境中设置(通过axios的baseURL),另一种是在服务器上修改nginx的配置设置。

生产环境去除/apis前缀

在这里详细说下第一种方式,原理是这样的:

通过检测是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设置不同的baseURL,使生产环境和开发环境都能正确访问url

在src目录下新建一个apis目录,然后在apis目录下新建一个api.config.js文件

1
2
3
4
5
6
7
//判断是否是生产环境
//webpack在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分别执行不同的js文件,process.env.NODE_ENV设置了不同的值,process.env.NODE_ENV在生产环境中值为'production'(这个值是在build/build.js中第4行设置的)
var isPro = process.env.NODE_ENV=== 'production'
// 如果是生产环境 我们就使用服务器的uri,如果是开发环境,我们就添加/apis前缀
module.exports = {
baseUrl: isPro ? 'http://118.24.85.97:22222' : '/apis'
}

在main.js中引入这个文件,然后设置axios的baseURL

1
2
3
//引入api.config.js文件,然后设置axios的baseURL
import apiConfig from './apis/api.config'
axios.defaults.baseURL=apiConfig.baseUrl

再来测试一下不加/apis的接口

1
2
3
axios.get('/api')
.then(res=>console.log(res))
.catch(err=>console.log(err))

浏览器显示是ok的。这样我们以后使用axios访问接口就可以不加/apis了,打包后访问也不用手动去除/apis

api统一管理

在vue项目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接口的处理,当项目足够大时,就需要统一管理接口。

具体方法应该挺多的,这里只介绍一种:使用axios+async/await进行接口的统一管理

一般来说,后台的接口是分模块的,例如我们后台的测试接口

  • 身份认证 /api/login /api/reg
  • 用户信息 /v1/api/user

我们首先在src目录下新建一个apis文件夹,后台提供的所有接口都在这里定义

第二步,按照后台提供的模块新建js文件,我们新建user.js auth.js

第三步,引入axios,做相应的配置

在apis目录下新建一个http.js,在里面做axios相应的配置

  1. 我们上文中是在main.js文件引入的axios,设置的baseURL,以上代码可以去除,改为在http.js中引入
  2. 我们做的主要是:引入axios,创建一个axios的实例(实例的功能和axios一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import apiConfig from './api.config'
//创建axios的一个实例
var instance = axios.create({
baseURL:apiConfig.baseUrl,
timeout: 6000
})


//------------------- 一、请求拦截器 后面介绍
instance.interceptors.request.use(function (config) {

return config;
}, function (error) {
// 对请求错误做些什么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二、响应拦截器 后面介绍
instance.interceptors.response.use(function (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data;
}, function (error) {
// 对响应错误做点什么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 使用es6的export default导出了一个函数,导出的函数代替axios去帮我们请求数据,
* 函数的参数及返回值如下:
* @param {String} method 请求的方法:get、post、delete、put
* @param {String} url 请求的url:
* @param {Object} data 请求的参数
* @returns {Promise} 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其实就相当于axios请求数据的返回值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method, url, data = null) {
method = method.toLowerCase();
if (method == 'post') {
return instance.post(url, data)
} else if (method == 'get') {
return instance.get(url, { params: data })
} else if (method == 'delete') {
return instance.delete(url, { params: data })
}else if(method == 'put'){
return instance.put(url,data)
}else{
console.error('未知的method'+method)
return false
}
}

第四步,在apis/xxx.js文件中引入http.js导出的函数,拿其中一个文件auth.js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uth.js 用于定义用户的登录、注册、注销等

import req from './http.js'

//定义接口

//在这里定义了一个登陆的接口,把登陆的接口暴露出去给组件使用
export const LOGIN =params=>req('post','/api/users/login',params)
//这里使用了箭头函数,转换一下写法:
// export const LOGIN=function(params){
// return req('post','/api/login',params)
// }

//定义注册接口
export const REG =params=>req('post','/api/users/reg',params)

最后一步,在需要用的该api的组件中引入并调用,我们在App.vue文件中测试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template>
<div>
<h2>登录</h2>
用户名<input type="text" v-model="user">
密码<input type="password" v-model="pass">
<input type="button" @click="reg" value="注册">
<input type="button" @click="login" value="登录">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LOGIN,REG} from '../../apis/auth.js'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user:'',
pass:'',
err:[]
}
},
methods: {
async reg(){
try {
const data = await REG({ name: this.user,pass: this.pass })
console.log(data)
alert(JSON.stringify(data))
this.cleanForm()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
async login(){
try {
const data = await LOGIN({ name: this.user,pass: this.pass })
alert(JSON.stringify(data))
this.cleanForm()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
cleanForm(){
this.user=''
this.pass=''
}
},

}
</script>

注:如果要打开Login.vue,需要配置对应的路由

上面的代码引入了auth.js定义的api,并在对应的方法中使用。代码中用到了async/await,其实很简单,可以假设async是个标识,说明这个函数中有异步请求,await翻译为’等’,后面接一个异步请求,等后面的异步请求执行完成之后,会把结果赋给=左边的值

参考链接 http://www.runoob.com/w3cnote…

总结一下,像上面那样定义接口虽然麻烦点,但有两个好处:

  1. 代码看起来规范,所有的接口都在一个文件夹定义,不用分散的各个组件,维护起来简单,例如后台的一些url变了,改起来也方便
  2. 可以做到接口一次定义,到处使用

路由配置

Vue Router官方文档 https://router.vuejs.org/zh/

前端路由原理:https://segmentfault.com/a/11…

最简配置

路由的配置文件在router/index.js文件中

先引入文件,再进行配置

首先在views目录中新建以下页面,主页(Home/Home.vue),登录页(Login/Login.vue),测试页(Test/Test.vue)

然后配置下路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Router from 'vue-router'
//@表示 src目录 webpack的配置在webpack.base.conf.js第29行 alias{'@':resolve('src')}
import Home from '@/views/Home/Home.vue'
import Login from '@/views/Login/Login.vue'
import Test from '@/views/Test/Test.vue'

Vue.use(Router)

export default new Router({
routes: [//路由规则
{
path: '/',
name: 'Home',
component: Home
},
{
path:'/login',
name:'Login',
component:Login
},
{
path:'/test',
name:'Test',
component:Test
}
]
})

路由规则在routes中进行配置,routes是一个数组,接受一系列路由规则,每个路由规则是一个对象,包括路径、路由名字,和路径匹配的组件,建议给每个路由加个名字,在后面可能会用到。

打开浏览器,输入相应的url查看配置的路由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话检查下自己的配置

配置路由懒加载

参考文档:

路由懒加载官方文档:https://router.vuejs.org/zh/g…

webpack之mainfest解读:https://github.com/younth/blo…

当打包构建应用时,Javascript 包会变得非常大,影响页面加载。如果我们能把不同路由对应的组件分割成不同的代码块,然后当路由被访问的时候才加载对应组件,这样就更加高效了。所以,懒加载的含义是当路由被访问时再去加载对应的js代码。

首先,不做路由懒加载的情况下,我们打包一下(切换到项目目录,执行npm run build),然后会发现项目下生产了3个js文件

简单介绍一下作用:

  1. vendor.js 第三方库,一般是 node_modules里面的依赖进行打包 体积最大
  2. app.js 入口js打包的结果,即我们编写的所有代码都会打包进去
  3. manifest.js 主要是一些异步加载的实现方法(通过建立script方式动态引入js),内容上包含异步js的文件名和路径。

然后我们实现一下路由懒加载 @/router/router.j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Router from 'vue-router'
// import Home from '@/views/Home/Home.vue'
// import Login from '@/views/Login/Login.vue'
// import Test from '@/views/Test/Test.vue'
// 懒加载方式
const Home=()=>import('@/views/Home/Home.vue')
const Login=()=>import('@/views/Login/Login.vue')
const Test=()=>import('@/views/Test/Test.vue')
Vue.use(Router)

export default new Router({
routes: [
{
path: '/',
name: 'Home',
component: Home
},
{
path:'/login',
name:'Login',
component:Login
},
{
path:'/test',
name:'Test',
component:Test
}
]
})

懒加载只是改变了一下组件的引用方式,由原来的直接引入变成异步引入,当我们访问对应的路由path时,才会加载相应的路由组件。

配置完成后再执行一次打包,结果如下:

我们会发现目录中多出来3个js文件,并且app.js文件变小了。这说明配置了懒加载之后,app.js中其他组件的内容被抽离出来,分配到各自的js文件中。配置懒加载之后,刚开始打开页面只会加载app.js文件,只有在用户点击相应路由时,才会加载对应的js代码。当我们的业务代码非常多时,懒加载是个很好的选择。

配置history模式

官方文档:https://router.vuejs.org/zh/g…

配置history模式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hash模式看很丑,二是因为预加载要用到History模式,配置非常简单,只需要配置属性mode的值为’history’

1
2
3
4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mode: 'history',
routes: [...]
})

不过这种方式需要后台的支持,当匹配不到url时,返回url/index.html页面

nginx配置如下

1
2
3
location / {
try_files $uri /index.html;
}

权限管理

参考链接:

json web token入门教程 http://www.ruanyifeng.com/blo…

jwt官网 https://jwt.io/

token验证

我们通过jwt进行用户认证,jwt的原理是:服务器认证以后,生成一个json对象,发回给用户.

1
2
3
4
5
6
{
"id":"001",
"姓名":"小明",
"角色":"管理员",
"到期时间":"2019年3月3日12时30分"
}

以后用户与服务端通信的时候,都要发回这个json对象。服务器完全靠这个对象认定用户身份(一般是通过这个对象的中id去数据库请求数据)。为了防止用户篡改数据,服务器会在生成这个对象的时候,加上签名。就像这种形式:

1
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zdWIiOiIxMjM0NTY3ODkwIiwibmFtZSI6IkpvaG4gRG9lIiwiaWF0IjoxNTE2MjM5MDIyfQ.SflKxwRJSMeKKF2QT4fwpMeJf36POk6yJV_adQssw5c

关于JWT保存更新的业务流程如下:

  1. 保存:登录后保存token
  2. 添加:每次发送请求之前检查token是否存在,存在,添加到请求头中,发送请求
  3. 更新:每次发送请求服务器返回数据之后更新token

主要逻辑包括:

  1. 登录之后,在localStorage中保存token
  2. 每次发送请求之前,使用axios请求拦截器将token放到请求头中
  3. 每次发送请求服务器返回数据之后在axios的响应拦截器中更新toke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1.登录之后保存token login.vue
async login(){
const data = await LOGIN({ name: this.user,pass: this.pass })
//保存token
localStorage.setItem('token',data.token)
//查看是否保存成功
console.log(localStorage.getItem('token'))
}
//每次发送请求之前,讲token放到请求头中 api/http.js
//---使用axios的请求拦截器,每次发送请求之前拦截一下
instance.interceptors.request.use(function (config) {
// 给头添加token
if (localStorage.getItem('token')){//存在token,加入头
config.headers.authorization=localStorage.getItem('token')
}
return config;
}, function (error) {
// 对请求错误做些什么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完成之后,记得发送一个请求,看看是否正确添加token

//---响应拦截器,服务器响应后先到达这里
instance.interceptors.response.use(function (response) {
if(response.data.code=='2000'){//成功响应,更新token
if(response.data.token){
localStorage.setItem('token',response.data.token)
}
}else{
//错误处理 根据不同的状态码,进行错误处理
}
return response.data;
}, function (error) {
// 对响应错误做点什么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对页面的访问权限

除了对token的操作,我们还要判断用户有没有权限访问这个页面(有些页面是用户必须登录才能访问的),具体配置要使用Vue Router的导航守卫

参考链接:https://router.vuejs.org/zh/g…

在全局前置守卫中进行验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在router/index.js进行配置
//在每次进行路由跳转之前进行
router.beforeEach((to,from,next)=>{//增加登录验证
const isLogin=localStorage.getItem('token')?true:false;
if(to.path=='/login'){//如果是登录页面,不需要token
next();
}else{//如果不是登录页面就要判断是否登录
isLogin?next():next('/login');
}

})

将界面交给第三方UI库

iview官网:https://www.iviewui.com/

为节省开发时间,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些第三方ui库,比如iview elementui等

我们在这里只介绍iview,其他ui库大同小异

iview的安装与引入

安装

1
cnpm i iview --save

按需引入组件

官网说,需要下载插件才能按需引入,官网说明,但是不下好像也可以正常引入

1
2
3
4
5
6
//在main.js文件中引入项目需要的组件
import {Button,Table,Message} from 'iview'
//然后注册组件
Vue.component('Button',Button)
Vue.component('Table',Table)
Vue.component('Message',Message)

这样注册的话太繁琐,所以需要优化一下

1
2
3
4
//main.js
import {Button,Table,Message} from 'iview'
const iviewComs={Button,Table,Message}
Object.keys(iviewComs).forEach(key=>{Vue.component(key,component[key])})

代码都写在main.js中显得太拥挤,我们可以把代码拿出去,写成一个插件

我们在components文件夹中新建一个文件iview-coms,用来放iview中引入的组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components/iview-coms.js  

import {Button,Table,Message} from 'iview'
const components={Button,Table,Message}
const install = function(Vue, opts = {}){
Object.keys(components).forEach(key=>{
Vue.component(key,components[key])
})
}

export default install

然后在main.js中引入,use这个插件

1
2
import iviewComs from './components/iview-coms'
Vue.use(iviewComs)

ok了,接下来看自定义主题

自定义主题

官网链接:https://www.iviewui.com/docs/…

原理很简单,就是把ivew的less文件引入,并且覆盖掉,然后在main.js文件中引入自己的less文件

首先,我们需要下载解析less文件的loader ,lessless-loader,这里有个坑,下载less的时候要下载3版本以下的,不然会报一堆错误

1
cnpm i [email protected] less-loader -D

下载完就ok了,不需要在webpack中进行配置,因为已经配置好了

然后,在assets/styles/base.less(没有需要自己新建)中,引入iview的样式文件,并且覆盖掉

默认变量列表:https://github.com/iview/ivie…

1
2
3
4
5
6
/*assets/styles/base.less*/
/*------ 引入iview样式*/
@import '~iview/src/styles/index.less';
/*------ 覆盖iview的样式*/
@primary-color: #E91E63;
@error-color : #FF3300;

最后在main.js引入该less文件

1
2
//main.js
import './assets/styles/base.less'

此时,引入的组件就可以在.vue文件中使用了,看一下效果:

ok了。最后还要补充一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覆盖iview默认的样式,我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局覆盖,一种是局部覆盖。

全局覆盖的话我们要新建一个less文件,比如叫cover-iview.less所有覆盖iview样式的代码都放在这里,然后在base.less中引入这个文件。

局部覆盖的话要注意不要影响到别的样式,所以要充分利用less的作用域,例如我们只需要改home页面下的iview按钮样式,我们可以这样:

1
2
3
4
5
.home{
.ivu-btn{

}
}

##开发中注意问题

###编写自己的工具库插件

参考文档:

vue插件说明:https://cn.vuejs.org/v2/guide…

项目中往往会使用一些通用的函数,比如获取当前时间、时间格式转化,防抖,节流等,我们可以把这个公用的部分封装成插件,在main.js中引入。

首先,在src目录下新建utils文件夹,在里面新建index.js,utils.js文件

我们在utils.js中编写自己的工具库,然后导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class Utils{
constructor(){
this.d=new Date();//date对象
this.instance=null;
}
static getInstance(){//单例模式
if(!this.instance){
this.instance = new Utils();
}
return this.instance;
}

pick(obj,arr){//pick({ a: 1, b: '2', 'c': 3 }, ['a', 'c']) =>{a:1,c:3}
return arr.reduce((acc,curr)=>{
return (curr in obj && (acc[curr] = obj[curr]), acc)
},{})
}

dateFormat(datetime,pattern=""){
let vWeek = ["星期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let dt=new Date(datetime);
let y=dt.getFullYear();
let m=(dt.getMonth()+1).toString().padStart(2,'0');
let d=dt.getDate().toString().padStart(2,'0');
let hh=dt.getHours().toString().padStart(2,'0');
let mm=dt.getMinutes().toString().padStart(2,'0');
let ss=dt.getSeconds().toString().padStart(2,'0');
let vWeek_s = dt.getDay();//星期
if(pattern.toLowerCase() === 'yyyy-mm-dd'){
return `${y}-${m}-${d}`
}else if(pattern.toLowerCase() === 'mm-dd'){
return `${m}-${d}`
}else if(pattern.toLowerCase() === 'yyyymmddhhmmss'){
return `${y}${m}${d}${hh}${mm}${ss}`
}else {
return `${y}-${m}-${d} ${hh}:${mm}:${ss} ${vWeek[vWeek_s]}`
}

}

}

const UTIL = Utils.getInstance();

// console.log(UTIL.dateFormat(new Date(),'yyyymmddhhmmss')) //=>20190312110722
// console.log(UTIL.dateFormat(new Date()))//=>2019-03-12 11:07:22 星期二
// console.log(UTIL.pick({ a: 1, b: '2', 'c': 3 }, ['a', 'c']))//=>{a:1,c:3}

export default UTIL;

然后在index.js中编写插件,导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utils/index.js

import UTIL from './utils.js'

const UtilPlugin={}

UtilPlugin.install=function(Vue,options){//插件必须有install方法,接受两个参数,一个是Vue构造器,一个是参数
Vue.prototype.$utils=UTIL//在vue prototype上添加实例方法
}
export default UtilPlugin

最后在main.js中引入并use插件

1
2
3
4
// utils
import Util from './utils/index'
Vue.use(Util)
console.log(Vue.prototype.$util)//打印下是否引入成功

之后就可以在组件中通过使用this.$utils调用方法了

兼容性处理

我们的目标是兼容到ie9,对ie8及以下的浏览器做相应的跳转处理(跳转到浏览器下载界面)

兼容性对一个程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兼容性测试越早越好

对ie8及以下浏览器的跳转处理

在项目根目录下中的html中head中加入下面代码

1
<!--[if lte IE 8]><script>window.location.href="https://support.dmeng.net/upgrade-your-browser.html?referrer="+encodeURIComponent(window.location.href);</script><![endif]-->

目的是检测ie浏览器的版本,如果低于<=ie8,就跳转到下面这个页面

兼容ie9

参考链接:https://juejin.im/post/5b2868…

ES6兼容

我们把浏览器调到ie9,然后看控制台报错信息

报这个错的原因是es6的新对象,新表达式,ie9不支持,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babel-polyfill

1
cnpm i babel-polyfill -D

安装完成之后,在main.js文件中引入

1
import 'babel-polyfill'

在项目使用 vue-cli 生成的代码中,根目录有一个 .babelrc 文件,这是项目使用 babel 的配置文件。在默认生成的模板内容中,增加 "useBuiltIns": "entry" 的设置内容,这是一个指定哪些内容需要被 polyfill(兼容) 的设置

useBuiltIns 有三个设置选项

  • false - 不做任何操作
  • entry - 根据浏览器版本的支持,将 polyfill 需求拆分引入,仅引入有浏览器不支持的polyfill
  • usage - 检测代码中 ES6/7/8 等的使用情况,仅仅加载代码中用到的 polyfill

####建立自己的polyfill

加入这些代码后,工程中大部分代码已可以兼容到ie9版本,但还是会有少部分不兼容的特性,例如requestAnimationFrameclassList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需要自己定义polyfill来解决,在src目录下新建一个文件夹polyfill,然后在polyfill文件夹下面建一个polyfill.js,我们在polyfill.js中加入我们的兼容代码

然后在main.js中引入这个文件

1
import './polyfill/polyfill'

解决兼容方式的正确姿势是:拿到ie9浏览器下的报错信息,去goole或者baidu搜索,得到polyfill,然后加入到自己的polyfill.js文件中

三、优化

webpack3.x优化打包速度

我们执行一下npm run build,结果如下:

整个打包过程花了32s左右,现在我们的项目只是引入了相关的依赖,一些业务逻辑还没有写,打包速度就那么慢了,等到我们写完整个项目,打包速度还会继续变长,所以我们需要优化一下。

优化打包速度,我们修改的主要是webpack.prod.conf.js文件

替换代码压缩工具

Webpack 默认提供的 UglifyJS 插件,由于采用单线程压缩,速度慢 ;

webpack-parallel-uglify-plugin 插件可以并行运行 UglifyJS 插件,更加充分而合理的使用 CPU 资源,这可以大大减少的构建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安装
cnpm i webpack-parallel-uglify-plugin -D
//配置 webpack.prod.conf.js

//首先删除项目中的 UglifyJsPlugin插件及配置,第二次打包时提高速度,要把.cache文件加入到gitignore中
// new webpack.optimize.UglifyJsPlugin({
// compress: {
// warnings: false,
// drop_console: true
// },
// sourceMap: true
// }),

//然后引入并使用我们刚才装的插件

==注意:版本控制工具提交时,要忽略.cache文件==

配置完后我们执行npm run build,发现打包速度降到了23s

再执行一次npm run build,发现打包速度降到了12s

时间降低那么多是因为文件没有改动,直接利用了缓存中的js文件

happypack开启多核构建项目

一般node.js是单线程执行编译,而happypack则是启动node的多线程进行构建,大大提高了构建速度。

首先安装,

修改webpack.base.conf.j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const HappyPack = require('happypack');
const os = require('os');
const happyThreadPool = HappyPack.ThreadPool({ size: os.cpus().length });
...
...
// 增加plugins
plugins: [
new HappyPack({
id: 'happy-babel-js',
loaders: ['babel-loader?cacheDirectory=true'],
threadPool: happyThreadPool,
})
]
...
...
// 修改对应loader
{
test: /\.js$/,
loader: 'happypack/loader?id=happy-babel-js',
include: [resolve('src'), resolve('test')],
}

配置完成,执行npm run build

what??并没有提高速度 不要用这个鬼东西了

hardSourceWebpackPlugin节省70%的时间

https://github.com/mzgoddard/…

1
2
#安装
cnpm install --save-dev hard-source-webpack-plugin

使用,在webpack.prod.conf.js中引入并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const HardSourceWebpackPlugin = require('hard-source-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
context: // ...
entry: // ...
output: // ...
plugins: [
new HardSourceWebpackPlugin()
]
}

结果:

注:要第二次打包才生效

总结下,使用了三个插件,我们的打包速度从30s降低到4s,awesome!

webpack3.x优化首屏加载速度

首先要说明一下,首屏加载速度优化针对的是打包后dist文件。我们如果要在本地进行测试的话,需要本地有个服务器,我们在这里使用nginx。

###本地安装nginx

下载地址: http://nginx.org/en/download….

在官网上找到自己系统适合的nginx版本,下载到本地

####window安装

  1. 解压文件
  2. 双击运行nginx.exe,在任务管理器中出现nginx的进程,则表示安装成功

mac/linux安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解压文件
tar -xzf nginx-1.14.0.tar.gz #mac可以使用解压缩工具解压,不必用命令行

#2. 配置安装路径 --prefix指定安装路径 假设我要装到/usr/local/nginx文件夹中
./configure --prefix=/Users/best9/local/nginx

#编译
make

##安装
make install

安装完成后进入到—prefix指定的文件夹中,执行ll,会发现文件夹下有以下目录

我们要关心就是我上面标出来的三个目录

进到sbin目录中,启动nginx程序

1
2
3
cd sbin
#需要使用root权限,否则会报错 报错信息可以在日志中查看到,错误日志目录 /logs/error.log
sudo ./nginx

正常的话,nginx会默认在localhost:80端口启动,在浏览器访问localhost,就会显示默认界面

如果电脑的80端口被占用的话,在conf/nginx.conf文件中修改端口

nginx常用命令

nginx使用-s发送信号操作运行中的进程,常用命令如下:

注意:使用命令需要在sbin目录下

1
2
3
4
5
6
7
8
#启动nginx
./nginx
#立即停止服务 -s stop
./nginx -s stop
#优雅地停止服务 -s quit
./nginx -s quit
#重启服务 -s reload
./nginx -s reload

nginx配置静态文件服务器

我们在这里使用nginx配置一个最简单的静态文件服务器,更复杂的配置稍后再讲

nginx的配置文件地址:conf/nginx.conf

使用vim或者其他编辑器打开该文件,修改配置文件第43-45行:

1
vim conf/nginx.conf

1
2
3
location / {
alias /Users/best9/github/vue2_template/dist; #访问/相当于访问alias配置的目录
}

配置完成后保存,然后重启服务

sudo ./sbin/nginx -s reload 要使用root权限重启

打开浏览器访问localhost

因为没有登录,会自动跳转到登录界面

到这里静态文件服务器就配置好了,但我们刷新下页面,会报错404

这是因为我们使用了vue router的history模式,我们需要在nginx中加入以下配置

1
2
3
location / {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然后重启nginx,再刷新页面就没问题了

优化首屏加载速度

以上步骤就绪后,我们就可以来优化加载速度了

打开chrome的devTools面板,切换到Network,禁用浏览器缓存,刷新测试下加载速度,发现整个应用加载大约需要1.97s,如下图:

把网络环境切换到Fast 3G,再测试一次,发现加载用了7.56s,白屏时间6.89s

我们使用预渲染插件进行优化

预渲染

使用插件:prerender-spa-plugin

参考链接:https://juejin.im/post/59d49d…

首先,安装 prerender-spa-plugin,安装时件略长,因为其依赖了 phantomjs

1
cnpm install prerender-spa-plugin --save-dev

我们只在生产环境中进行预渲染,修改build/webpack.prod.conf.js,在配置插件的地方加入如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引入 预渲染插件
const PrerenderSpaP=require('prerender-spa-plugin')

//在plugins中配置
new PrerenderSpaP(
// 输出目录的绝对路径
path.join(__dirname,'../dist'),
//预渲染路由
['/home','/login']
)

再次执行打包,然后再进行测试:

发现白屏时间为4.10s,在弱网环境下,使用预渲染,大约能缩减2.5秒的白屏时间

预渲染注意事项
  • 预渲染的路由不能是动态加载的,否则会报webpackJsonp is not define的错误,要想解决这个错误,可以看这里 https://juejin.im/entry/5911a…
  • 预渲染的路由不能是需要权限才能访问的页面。预渲染的机制是在本地跑一个chromium浏览器,然后去爬取你预渲染页面的Html,如果你的页面需要权限(登录)才能进入,就爬不到,也不会报错,最终只会渲染不需要权限的页面

举个例子:

插件配置如下:

1
2
3
4
new PrerenderPlugin({
staticDir:path.join(__dirname,'../dist')
routes:['/','/about','/login']
})

路由配置如下:

配置gzip压缩

gzip官方文档 http://nginx.org/en/docs/http…

nginx默认是关闭gzip的,我们需要自己打开,并进行一些配置:

1
2
3
4
gzip:on;  #打开gzip,关闭为off
gzip_min_length 1; #小于gzip_min_length,不进行压缩(默认单位为byte)
gzip_comp_level 2; #压缩级别
gzip_types text/plain text/css application/javascript text/javascript image/jpeg image/gif image/png;#指定类型进行gzip压缩

配置完成后,我们再测试一下加载速度:

发现白屏时间为1.95s,加载文件的体积也变小了

四、部署

nginx配置反向代理

我们要在本地部署测试,所以后台的地址是127.0.0.1:22222

项目开发完成后需要部署到服务器,因为是前后端分离,所以前端的应用部署到nginx,后端的应用部署到自己对应的服务器,所以我们需要配置一下,把后端的服务器变成上游服务,nginx做反向代理服务器

反向代理:服务器根据客户端的请求,从其关系的一组或多组后端服务器上获取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返回给客户端。

由于上游服务器(后台服务器)要处理非常复杂的逻辑,所以性能不怎么样,我们使用nginx作为反向代理服务器后,可以将请求按照负载均衡算法代理给多台上游服务器。配置如下:

以上配置是将所有的请求转发给上游服务器,但如果我们只想将动态请求转发给上游服务器,静态资源由nginx自己处理,就可以这样做:

判断是否是后台api(根据location的匹配规则),如果是的话,就进行转发

匹配规则看这里:https://stackoverflow.com/qu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upstream local{
server 127.0.0.1:22222; #假设在本地部署
}
server{
listen: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api/ { #以`/api/`开头的uri就行转发,否则不转发 ~代表正则表达式匹配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For $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proxy_pass http://local;
}
location / {
#.. alias index等配置

}
}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proxy_pass是转发请求的模块,当你访问localhost:80/api/users/login时,会被转发到local的地址,即127.0.0.1:22222/api/users/login,所以开发环境下访问后台接口的URI要写你部署到nginx的URI,而不是真正的后台地址(因为被转发了)

前端配置

1
2
3
4
5
6
//apis/api.config.js
//判断是否是生产环境
var isPro = process.env.NODE_ENV=== 'production'
module.exports = {
baseUrl: isPro ? 'http://localhost:80' : '/apis'//生产环境下的baseURl是nginx的hoost:port
}

持续部署

项目做完需要发布到服务器,但每次手动打包,然后ftp传上去的话就太麻烦了,所以我们的需求是:git或者svn提交后,自动打包发布到服务器。使用的工具是jenkins.

参考文档:

https://juejin.im/post/5ad198...

官网:https://jenkins.io/

jenkins安装与启动

jenkins一般情况下会装在服务器,但如果是同一个局域网的话,装在本机也可以

linux:

  1. https://blog.csdn.net/fenglai…)
  2. https://www.jianshu.com/p/8a7… (centos)
  3. 配置文件地址 /etc/sysconfig/jenkins
  4. 工作空间 /var/lib/jenkins

windows下:

  1. 从Jenkins官网下载最新war文件。
  2. 运行java -jar jenkins.war即可。

mac:

  1. 从官网下载pkg文件
  2. 双击安装,安装之后自己就会启动

jenkins初始化

  1. jenkins的默认端口是8080,启动成功后在浏览器打开。
  2. 进入后会让我们输管理员密码,打开网页上提示路径下的文件,复制密码粘贴输入即可。
  3. 然后会让安装需要的插件,此处选默认即可,等待安装完成。
  4. 创建一个管理员账户。
  5. 上面都完成后会看到这个界面。

创建任务

在主页上点击创建

直接点保存,然后去安装插件

安装插件

首先返回主页,然后点击左侧菜单 系统管理->插件管理

需要安装的插件有:

  • Generic Webhook Trigger 实现git提交触发更新功能
  • Publish Over SSH 实现服务器部署功能
  • nvm wrapper 引入node

安装插件的方式:

安装完插件之后重启一下jenkins(安装完插件后,有个重启的选项,勾选即可)

实现git钩子功能

当我们向github/码云等远程仓库push我们的代码时,jenkins能知道我们提交了代码,这是自动构建自动部署的前提,钩子的实现原理是在远端仓库上配置一个Jenkins服务器的接口地址,当本地向远端仓库发起push时,远端仓库会向配置的Jenkins服务器的接口地址发起一个带参数的请求,jenkins收到后开始工作

打开创建的项目(进入工程->点击配置)

构建触发器

勾选 Generic Webhook Trigger

github仓库配置钩子:

进入github项目中该项目页面,点击setting->webhooks,添加payload URL,

URL格式为 http://<User ID>:<API Token>@<Jenkins IP地址>:端口/generic-webhook-trigger/invoke userid和api token在jenkins的系统管理-管理用户-选择你的用户点进去-左侧设置

实现自动化构建

自动化构建:jenkins实现安装依赖,打包(npm install && npm run build),此外还可以执行一些测试行为

点击构建环境,勾选nvm,输入node版本

点击构建,选择执行shell,输入执行命令,多个命令使用&&分开

1
2
3
npm config set registry http://registry.npm.taobao.org/ &&
npm install &&
npm run build
坚持原创技术分享,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本文作者: Leo
  • 本文链接: https://xuebin.me/posts/65e66eaf.html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